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从学院成立之初,就始终秉持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标准,发挥宣传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穿在课堂教育与服务社会之中,为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贡献力量。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一体化建设,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起来
我院主要承担全校的思政课教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整个学校。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我院取得了骄人成绩。1人荣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实现了自治区零的突破;1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思政课教师,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荣获包头市教育系统“鹿城教坛先锋”,其党课作品被评为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学院获批2个自治区名师工作室,2名自治区“党课名师”,2个包头市名师工作室;2人获包头师范学院杰出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始终不忘主责主业,始终以思政课教育为抓手,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在实处。
㈠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1982年就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2020年课程更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并获批学校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重点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课程建设取得实效。一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过程性考核,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二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授课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紧密结合,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社会。三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导开发主体,主体顺应主导。四是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活力。五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
㈡多层次办学,多视角研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
我院不仅承担着全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师范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经过长期探索,目前已构建完成集预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同时,学院依托包头师范学院与青山区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联盟,积极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教师协同集体备课,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全方位服务于大思政教育。
㈢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不断深化改革预科生培养方案
学院从承担预科生培养任务开始,就始终以培养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从教育教学各环节入手,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的,不断调整预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四史”专题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预科生学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打造“融通互嵌、全程贯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预科生培养质量。
㈣多措并举,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真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一是专业课教师基于不同课程的性质特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二是加强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的积极探索,充分梳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三是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校院党务干部、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各尽其责,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践行者、传播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渗透至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全过程,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基础。如,我校校长作为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用个人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每年为预科生倾情讲述少数民族干部、学者的成长经历,起到了启智铸魂的引领作用。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建平台,加强校地合作,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起来
在夯实学校主渠道教育的基础上,2021年3月,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在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中心充分发挥研究、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后,学校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在我院成立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西部片区)、青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新时代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联盟,通过“1+N”的联动效应,为理论研究搭建多功能、全方位的平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活起来,并将其纳入学院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各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总结内蒙古及包头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特色亮点,形成一批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口述史视野下的乌兰牧骑精神研究”等5项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等有关民族团结内容的12项获准自治区及以上立项项目,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市级校级课题25项。专家学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内蒙古日报》理论版发表的《讲好家国大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习强国”的阅读量达8.5万,1篇论文发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还有发表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和《实践》杂志等,1篇咨政报告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承办学术会议,组织集体备课。在平台承办的“第三届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层次探讨交流。平台还组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备课会”,全区3.9万余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线参加,扩大了平台影响,真正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起来。
三、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的学生品牌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亮起来
我院在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预科生教育管理体系,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投身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指导工作中,采取一对一帮扶机制,倾心做学生的“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生涯导师”,用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爱心,培育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使“第二课堂”成为主渠道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国家通用语言演讲比赛”、“最美青春故事”分享会、民族政策宣传志愿等活动,让预科生投身广阔的社会实践,努力为他们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舞台,在各族学生中架起沟通心灵之桥。学院积极推进各民族学生互嵌式住宿,拓宽学生交流沟通渠道,完善“预科生宿舍楼管”制度,多措并举鼓励他们融入各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携手构建“民族团结之家”。针对他们面临的选专业升学问题,学院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精准施策、跟踪教育,呵护这些“民族团结之花”在学院绽放、芳香,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线。
四、坚持服务社会,加强宣传引领,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辐射效应强起来
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立足校内、面向社会、辐射各界的理念,深化研究,挖掘潜力,努力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起来的实践中贡献力量。学院十几名教师入选自治区、包头市各类理论与实践宣讲团,认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等讲座。近年来,学院克服教学困难,挤出科研时间,积极鼓励教师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政策法规宣传等内容,在包头市及自治区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宣讲200多场,辐射受众共计2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三科”统编教材培训工作中,我校负责自治区西部片区专项培训。我院教师先后赴乌海、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四盟市40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对近500名“三科”教师进行培训。我院还注重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运用微党课、微电影、情景剧、经典诵读等形式,通过积极参加包头讲吧、包头微学习和包头电视台《悦读生活》等平台的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扩大辐射效应。
多名教师作为自治区草原轻骑兵成员,经常深入到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宣讲民族团结,把党的声音和总书记的讲话及时准确传达给各族干部群众,让他们充分了解党的最新民族理论和政策,感受身边的巨大变化,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宣讲教师立足受众特点,在注重理论创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将高深理论与通俗语言有机结合,力争宣讲效果走深走实。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聚焦社会实践,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转化为宣讲的新素材、新依据,使理论宣讲与学术研究相契合,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满足群众需要。
紧密结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传达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亲切关怀。这些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宣讲,进一步坚定了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凝聚力,增强了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