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我校承办第五届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端论坛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1日      阅读:[]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推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和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内蒙古满洲里干部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五届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端论坛”,于2023年7月7日至9日在内蒙古满洲里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77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专家。7月8日下午进行了分论坛报告。分论坛一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彦教授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翠芬教授主持。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邢亮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许光伟教授、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志忠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翠芬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元副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邓卫文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洁助理教授和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包银山教授分别在会上了报告。  

   

邢亮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作了主题发言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提供持续、稳固的思想保障和内生动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明确、具体的实践路径和目标指向。  

许光伟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基于《资本论》原理的探究”的主题发言。阐述了《资本论》确立了历史研究典范,提炼了两个基本的通史范畴即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的社会形态。  

张志忠教授作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主题发言,指出“推进”、“推动”到现在的“引领”体现的是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于党能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建设革命的长期执政的党的重要性。  

李林英教授在“认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主题发言强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原生或次生文明都已经中断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征。  

刘翠芬教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发言中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发展为切入点,围绕三个关键词:“立德树人”、“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展分别从立德树人的战略意义、完善大思政课的育人要求、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发展三个层面作了解读。指出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展。  

王元副教授了题为“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与内在张力消解”的主题发言,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表现在理想驱动力上用发展的运动论替代了静止的状态论,在理想实现方式上用道德化了的革命取代了儒家的礼乐教化,在目标内容上整合了大同理想与三民主义。  

邓卫文副教授作了“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三维探賾”的主题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核心观点和时代价值做了分析。在生成逻辑部分中展开了该思想的演进过程、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特别是思想渊源中强调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李洁副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与社会思潮批判”报告内容主要有:一是“话语”是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掌握群众的重要载体。二是“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话语外化形成了相关社会思潮。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跳出了错误思潮的话语陷阱。  

包银山教授作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思政课建设”主题发言。分析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存在教材体系有待健全、协同机制有待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对策。  

分论坛二由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丽教授和内蒙古满洲里干部学院副院长何兴涛副教授主持。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宋明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牛玲玲、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李艳芬教授、内蒙古满洲里干部学院副院长何兴涛副教授、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丽教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成贵副教授、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准老师和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宁琳琳副教授分别在会上了报告。  

宋江明教授以“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力量保证”为主题,分别从一以贯之锚定奋斗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奋斗目标和以系统观念实现奋斗目标三个方面内容作了发言。宋江明教授强调,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看,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就可以放慢脚步的,关键是要坚定目标、靶向发力,并善于判断形势和长期规划线路。  

牛玲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瞿秋白与民族问题引入党纲为主题作了发言指出“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核心范畴,由民族殖民地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两部分组成。其进入党纲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史上的大事。  

李艳芬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作了发言。主要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理路三个方面的内容。李艳芬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个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何兴涛副教授以深刻把握守望相助理念的科学内涵及意义为题作了发言。首先,何兴涛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来满洲里、2014年和2018年发表重要讲话线索阐述了守望相助理念提出的过程。其次,从“守”、“望”和“相助”三个明确的方向阐述了守望相助科学内涵。最后,从处理我国外交问题、处理我国港澳问题和处理我国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三方面阐述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孙丽教授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考为主题作了发言。孙丽教授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实践依据、理论渊源“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等方面了详细讲解。  

蒋成贵副教授以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为主题作了发言,从筑牢历史记忆、促进历史自觉、提升“四个自信”三个角度阐述了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蒋成贵副教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有利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自信奠定了历史积淀、为制度自信挖掘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为彰显文化自信拓宽了文化视野。  

李准老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为主题作了发言。指出,意识的树立,教育要先行。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思政课是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  

宁琳琳副教授以“天人合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构指向为主题了发言。宁琳琳副教授以生态维度看“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切入点,用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时代启示讲“何以必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价值观讲“如何结合”、用党的生态保护百年实践讲“何以可能”和用天人合一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讲“走向何方”四个方面探讨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以及建设走向。

7月9日上午的主旨报告中,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刘前贵,内蒙古满洲里干部学院院长腾广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致辞。

 

7月9日上午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纯东、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教授、中共浙江省党委党校教育长蓝汉林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谢迪斌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党建研究所所长李艳教授,分别以“百年来党的自我革命基本路径初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结合’的路径与意义”、“准确把握‘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大思政课’建设的五要素”、“马克思主义‘两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多维探析”为题作了发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党建研究所所长李艳教授和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丽教授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会议。  

邓纯东研究员百年来党的自我革命基本路径为题作了主旨报告第一,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斗志,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防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防止贪图享受、奢侈腐化。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地纠正错误,特别是纠正全局性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第三,坚持严肃党内生活,并以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解决党员干部中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问题,及时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第四,坚定不移从严治党、雷霆万钧反腐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坚决清除党内腐败分子。第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个人的党性修养、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强调坚持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重改造主观世界。  

郝立新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结合”的路径与意义。首先,分析了“两个结合”提出的背景。其次,从思想上确立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注重两个方面相互成就和把握理论创新中守好“魂脉”“根脉”等方面阐述了“第二个结合”。最后,对“第二个结合”的意义进行总结。  

韩强教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一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回应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四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努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马克思主义,五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彰显理论自信的马克思主义。  

蓝汉林教授提出“大思政课”建设的五要素,具体包括 “大思政课”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做人的工作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大规律;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大历史;思政课教师要作大先生;思政课目标体系、课程体系、队伍建设体系的大体系以及利用好“大思政课”建设的大资源。  

谢迪斌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两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第一个方面,从“一化”到“三化”,“三化”到“两化”的转变。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两化”强调时空逻辑。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两化”包含了“三化”的内容与功能。  

李艳教授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对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作了发言。阐述了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基本意涵,论述了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贯穿在人民公安发展史中,是公安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功密码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根本要求的现实逻辑。  

本次论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获得与会者广泛好评,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处级领导班子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