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2日      阅读:[]

 

2022年10月2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线上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全体教师参加,刘翠芬院长主持会议,六位老师作主题发言。 

姜明教授围绕“三个务必”的重要意义谈了学习体会。他认为:“三个务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出的响亮号召,是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三个务必”不仅从理论上高屋建瓴,从具体指导方针上又切实可行。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要内化、吸收、落实到实践中,推进“三个务必”思想进头脑、进课堂、进社会。

张春梅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为题谈了学习体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77年前,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她着重分析了“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她认为:“两个答案”体现了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体两翼”。第一,从历史维度来看“两个答案”相伴相随,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在于,善于将接受人民监督、发展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共同确保党不断发展壮大。第二,从理论维度来看“两个答案”同根同源,内在一致。从理论根基上看,“两个答案”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化了对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从目标指向上看,“两个答案”都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实践特点上看,“两个答案”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鲜明特色。第三,从实践维度来看,“两个答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真正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真正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发展实质民主。另一方面,只有接受人民监督、发展人民民主,才能真正以最彻底的精神推动自我革命。

雷信来博士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为题,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看似关联性不大,实则未必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物质支撑,否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能只是空想。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需要避开美元结算,这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他国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和外汇储备,这个过程有逐步实现的基础。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基于人民币的支付结算系统的建立。这需要一个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结算系统,避开美国主导的SWIFT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霸权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使全球共赢,后者是对全球收割。对于进出口大国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和必然结果。

刘军副教授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意蕴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仅阐明了“江山”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有力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与人心向背的内在逻辑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写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作为党员干部,要确保在日常履职尽责中落地见效。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找准自身工作与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结合点,善于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善于以人民群众的需求校正自己的工作,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最好的阐释。

李中华副教授以《坚守初心育人育才》为题,围绕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认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关键要素是:人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感到责任重大。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是一种精神满足,也是我们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我们要在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恪守传道情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接“地气”的教学,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报告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主任李娜针对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相关内容谈了学习体会。她认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文化基因,使其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要夯实理论功底,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一方面,我们要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研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精髓,基于文化向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科研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其次,要实现课程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强化其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价值。最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实践生活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来感染、感化、感召大学生,提升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和自觉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提高文化育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实现协同育人。

刘翠芬院长对本次研讨会的总结中认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六位老师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体现了老师们及时学习、深入思考、融入工作的责任感。她指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要尽快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今后,将采取讲座、研讨、自学的方式深入学习,每位老师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阐释、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二)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