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2025年“烽火丹心铸忠魂 青春向党续华章”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阅读:[]

9月18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在会堂圆满落幕。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与全校800多名学生代表一起观看了本次展演。

大学生思政课党史情景剧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一个典型案例,秉承“内容为王、史实为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剧本编写、舞台呈现,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升华,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回望,我们铭记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更致敬那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本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核心主题,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抗战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从东北烽火到太行山脊,从青年呐喊到军民同心的一段段壮阔史诗。学生从抗战英雄事迹中汲取剧作素材,排演了《左权家书》《八女投江》《梅兰芳》《张纯如》等一系列感人剧目。通过沉浸式编演和研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抗日战争历史与抗战精神的理解,更将个人情感与民族记忆相融合,实现了思想启迪、价值塑造与情感共鸣的有机统一。在本次活动中,全校16个学院3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剧目排演环节,经任课教师多轮指导,9个优秀剧目脱颖而出,被推选参加了全校汇报演出。

一、24级音乐学1班、2班、音乐表演2班、舞蹈学2班、25预科班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

激昂的前奏在会堂中响起,那犹如黄河奔涌般的旋律瞬间叩击人心,唤醒了观众对中华民族历史与不屈精神的共同记忆。

二、24级计算机ISEC2班 《一二·九风云》

1935年的冬日,北平的雪花裹挟着年轻学子的热血。他们高举的旗帜撕开阴霾,口号声震落古都的积雪。

三、24级小教三班和24级舞蹈三班 《八女投江》

二十岁的血肉之躯,筑成东北抗联最后的防线。当弹尽粮绝的时刻,她们挽臂跃入寒流,将青春永远定格成中华民族最悲壮的浮雕。

四、24级思政1、2班《梅兰芳》

他本可远渡重洋避世,却选择在租界里蓄须明志。当敌伪的金条堆满案几,他佯装重病,甚至卖画为生,也绝不屈从。那支搁置八年的水袖,终在胜利的钟声里重新舞动,抖落的是艺术家的傲骨,飘扬的是民族的尊严。

五、24级中文1班 《左权家书》

1942年5月,太行山的硝烟中,将军在最后三封家书中写道:“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的亲切声音,那该多么快乐啊”这封未寄出的家书,是父亲的遗憾,更是将军的荣耀。

六、24级舞蹈3班《草原女民兵》

她们不是诗人,却用马鞍写下战地诗篇;她们不是战士,却在狼烟中守护北疆。当丈夫的马靴踏向战场,她们接过缰绳与药箱,在广袤的草原上织就无形的战线。

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24级地理科学、环境设计、美术、能源化学《青山待晓》

王老太太把最后一块布献出做了军装,把最后一碗米煮成军粮。当她把儿子送上山,不是送别,而是把母亲的信仰种进泥土。这出戏里没有英雄的勋章,只有普通人的脊梁。

八、24级地科、地信、化学、生物ISEC、小教3班《张纯如》

她用36岁的生命,为三十万亡灵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当《南京大屠杀》的手稿被鲜血浸染,她以笔为剑,划破历史的黑暗。今天,我们不仅记住张纯如的名字,更要记住她留下的那句话——“忘记意味着背叛”。

九、24音乐学2班《沂蒙山》——歌剧选段

在这里,乳汁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救死扶伤的誓言;在这里,崖壁不仅是地理的屏障,更是军民情深的见证。当三十位母亲纵身跃下孟良崮,她们用血肉铺就的,是永不坍塌的民族丰碑。

以史为鉴,薪火相传。本次情景剧教学既是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的持续探索。青年一代在历史的重演与解读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了使命意识,必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抗战精神,书写时代新篇。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卓越教师班”面试选拔成绩公示

关闭